本篇文章944字,读完约2分钟
12月30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内地和香港监管机构近期在两地基金的相互认识方面达成了初步协议。 双方将进一步落实互认基金的范围、托管人条件、互认审批程序、基金投资管理、新闻披露、投资者保护机制,建立妥善的跨境资金流动安排。
从资本双向转移的角度看,允许内地投资者购买“香港制造”的基金,增加了内地投资者在现有qdii之外投资海外市场的渠道。 截至11月底,内地共推出114家qdii机构,总额813亿美元。 qdii是在内地注册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基金管理企业、保险、信托等); 根据两地的相互认识机制,一些国际知名理财企业已经展开布局,有望早日进入内地理财市场,因此这无疑将提高内地在海外理财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
为资本双向转移添加投资渠道
另一方面,允许“内地制造”的基金在香港上市,境外投资者除了现有的qfii/rqfii外,还增加了投资内地市场、分享内地经济增长成果的渠道。 截至11月底,内地共推出223家qfii机构,总额490亿美元。 总结了50家rqfii机构,共提出1446亿元人民币的限额。
香港资本机构必须正视未来这一措施带来的挑战:
首先,香港的资本基金、证券公司、银行系列在过去的两年中,或多或少地分享了rqfii政策红利。 随着豰qfii计划扩大到台湾、新加坡、伦敦、巴黎,“香港制造”基金即将在内地上市,目前的政策红利将逐渐减少或全部消失,目前的rqfii产品可能面临更全面、更直接的竞争。 考虑到大陆渐进开放,早期两地相互认识的规模并不算大,但由于中国资本序列资产规模整体较小,除个别etf规模接近百亿港币外,大部分rqfii基金规模在10亿港币以下,与国际知名基金企业规模和实力相比,差距较大。 因此,未来资本联系面临的冲击将会变大。
竞争加剧中资系将面临新的挑战
其次,受目前qfii/rqfii政策的限制和自身实力的限制,中资类产品比较单一,彼此相同,尤其是对冲类、混合类产品不足,在吸引大型国际机构投资者方面缺乏竞争力。 华裔,特别是新近来港的华裔成员,需要逐一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点,特别是要加强与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机构在产品设计、营销等方面的合作,应对挑战,挖掘难得的快速发展机会。 (腾讯)
(责任: df064 )
标题:“中银国际杜劲松:两地基金互认增市场机遇”
地址:http://www.hkcdgz.com/xgxw/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