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2字,读完约3分钟
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呜呼”卸任,部分市场人士解释为是旗下中国远洋( 601919.sh,现为) ST远洋)连年大亏所致,但这可能是误解。 1950年出生的魏家福现年63岁,“掌舵”中远集团这艘大船已经15年了。 卸任是因为年龄。 另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根据中远集团的经营状况来评价魏家福的,远洋运输板块的大亏并不意味着中远集团整体经营惨淡。 魏家福是中央企业高管中罕见的资本运营高手,1993年出任中远集团首家上市企业中远投资( f83.sg )总裁。 之后,共运营4家企业上市,形成了资本市场的“中远系”。 特别是2007年中国远洋回归a股及其后增发346亿元,从国资资本化的角度来说是经典的。 魏家福在今年3月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说:“党中央、国务院知道中远,我就够了。” 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中国远洋3年亏损274亿元,被a股亏损王“荣太”,股价一落千丈,市场信心扫地,无法面对投资者,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船长”魏家福是优秀的战术家,但不是合格的管理者。 随着中远集团“权杖”的交接,拯救中国远洋的重任落在了继任者马泽华身上。 作为a股亏损王,中国远洋应该“被拯救”还是“自我拯救”? 马泽华该怎么选?
为了不退市,今年以来,中国远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将旗下中远物流( 36亿元)出售给集团,或持有的中集集团( 000039.sz )股) 12亿元)等,以消除赤字。 中国远洋是一家重资产企业,与母公司有很多关联交易,因此下半年也将调整资产出售计划和关联交易价格。 但是,无论母公司输血还是上市公司断臂,中国远洋的上述措施都是为了退市的“不被拯救”,而不是真正的“自我拯救”。 如果未来航运市场依然萎靡不振,中国远洋还必须抛售资产吗? 一家上市公司以此为生,就很难创造价值,也很难回报股东。
中国远洋损失的原因有很多,如向干散货市场押注、经济循环误判、持有船舶比例过高等。 这些错误都指向内部的决定和管理。 近年来,中国远洋的规模追赶或超过了马士基、日本邮轮企业。 而且,依然粗放经营,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无法与对方抗衡。 否则,我无法回答为什么马士基开始走出低谷获利,而中国远洋依然深陷泥潭。
与国际航运市场上相互竞争百多年的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中国远洋还稚嫩,其崛起没有秘密,没有奇迹,多亏了中国经济这十几年来的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区块,人们对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诉求也迅速提高。 另外,“中国制造”席卷全球,这两大因素带动了干散货和集装箱运输市场的蓬勃发展,是中国远洋借势打造的,中远集团也跻身世界500强之列。 目前,大宗商品和“中国制造”的诉求均已疲软,在支撑中国远洋粗放式增长的两大因素消失的情况下,沿着早先流传的路径快速发展的中国远洋终于“搁浅”。
出售资产是一时的财务赤字,目的是保护外壳,被动救赎,无法真正拯救中国远洋。 中国远洋迫切需要“自我救济”。 “自救”是指认真研判国际航运形势,降低财务风险,在管理上瞄准马斯基这样的国际同业竞争对手,寻找差距,降低价值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通过精细管理,使中国远洋这艘大船再次起航
(责任: df064 )
标题:“中国远洋怎么“自我救赎””
地址:http://www.hkcdgz.com/xgxw/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