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95字,读完约6分钟
青岛中石化油管爆燃认定四方有责
安监总局认定为责任事故,设计部门、市政部门、公司、政府监管部门都有责任
昨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表示,“11·22”青岛管线爆炸事故原因已查明,事故调查报告已提交,国务院正式批准后,将全文发表。
黄毅介绍说,这是一起责任事故。 首要原因是管道与排水暗渠汇合处的管道腐蚀破裂,原油泄漏流入排水暗渠,挥发的油气与暗渠中的空气体混合形成易燃易爆气体,聚集在较封闭的空之间
从原油流出到爆炸的7个多小时里,流出的原油已经形成的混合气受排水回流的影响,在排水暗渠中急剧扩散,大范围连续爆炸。
黄毅指出,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暴露了四个问题。 风险检查管理不认真,在这方面,公司、政府的监管部门有责任。 应急措施不充分; 违反行为; 地区规划设计不合理,这个设计部门、市政部门有不可避免的责任。
年11月22日凌晨3点左右,位于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路和斋堂岛路交叉口的东黄复线输油管破裂,部分原油渗入市政雨水管线。 上午10时30分,雨水管道爆炸,事故造成62人遇难,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
■数说
在全国检测到2万件风险
昨天,黄毅透露,青岛事故发生后,国务院安委会部署了专项检查。 目前,我国形成了655条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10.2万公里,一条已经运行20多年,一条已经40多年,一条管道已经生锈变薄,一条管道 与检测出的问题相比,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已经发出了纠正通知书。
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监督管理三司长王浩水表示,此次共检查了近3000家石化公司和石油库,检测出的危险性约有2万项,危险性全部在维修中。
■分解
1计划不合理“在黄岛至少埋11条管线”
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事故发生地区规划建设十分混乱,油气管线与周边建筑物距离太近,特别是管线与暗渠的交叉工程设计不合理,存在着严重的危险性。 所以,设计部门、市政部门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黄毅
“黄岛的管道非常多且复杂,至少铺设了11条各类管道,非常拥挤,有些管道交叉。 ’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郭继山在去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做了如下发言。 去年11月26日,新京报记者在漏油点挖掘现场看到,除了管道悬挂空通过雨水暗渠外,还有10多根管道和管道交叉。
资料显示,东黄复线输油管道于1986年建成并被采用。 爆炸的暗渠于1995年完工,经过三次修理,年由明渠变成了暗渠。
根据记者获得的资料,在秦皇岛路和斋堂岛街的十字路口,管道穿越暗渠,部分原油从裂口直接流入下水道。 “这个设计严重违反规定。 ”专家进行了评价。
据了解,中石化员工答复说,在下水道改造时,政府没有告知具体的改造方案。
另据专家介绍,暗渠出口管线较低,海拔0.07米。 事发当天漏油时,潮汐涨潮,海水回流,至密闭空之间。 原油的一部分也将回流。
原油产生的可燃性气体混合下水道产生甲烷,在关闭空之间遇到火星时容易爆炸。
“检测出299个缺陷点”的改善不彻底
对风险排查管理不认真,不负责任。 特别是对管道和排水暗渠汇合处存在的重大风险没有进行彻底的排查和改善,在这方面,公司有责任,政府监管部门也有责任。 ——黄毅
综合记者得到的材料显示,原油泄漏是因为管道和排水暗渠交汇处的管道腐蚀变薄破裂。 管线下部有明显的裂缝,开口最小厚度为3.2mm,长约0.6米,有巴掌两个以上的大小。 事先没有检测到洞。
管道的裂缝是怎么形成的?
中石化相关人士解释说,建于1986年的东黄复线被采用已经27年了,管道老化是不可避免的。 事件管线靠近出海口,潮汐多变,干湿环境交替,腐蚀加剧; 排水沟从明沟改为暗沟后,合流部配管部的潮湿环境更容易腐蚀; 年6月以来,市政工程秦皇岛路的综合维修保养,重型施工车频繁碾压路面,没有保护措施,导致管线防腐层破损。
流水线企业早就意识到了东黄复线的安全隐患。 在去年的检查中,与在东黄复线检测到的299个缺陷点相比,提出了42个修理点,其中5个接近事发现场的管线。
但是,黄岛油罐的一名员工告诉新京报记者:“公司要维修(地下)管线,需要与政府多个部门沟通信息,审批流程麻烦,当地人意见很大。” 公司没有和当地政府达成协议,腐蚀了管道而错过了修理。
3处置不当“政府可能会爆炸”
疏于应急处理。 距离原油爆炸大约需要8个小时,在此期间,公司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事故风险判断有误,因此没有立即封锁道路采取警戒措施。 另外,没有通知要及时疏散周边的群众。 ——黄毅
根据黄岛区此前制定的《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计划》,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机构报告的复印件不仅包括事故的种类,还包括可能发生的危害等。
据悉,根据综合记者获得的资料,相关部门通过110指挥中心获悉了原油泄漏事故。 爆炸前,有关部门未能从中石化管道企业方面获悉此次原油泄漏和处置的情况、可能发生的危害等。 “由于没有掌握更详细的消息,相关部门将采取常规处理原油泄漏事故的常规方法采取应急救援措施。 ”
曾有人质疑,施诺克应该知道拥有专业信息的员工在密闭空之间混合油气可能会爆炸,但为什么没有防范措施呢? 工作人员向专家解释说,以前也发生过原油泄漏事故,但很少发生油气混合爆炸的情况,维修人员没有意识到管道下面的雨水管道会因潮汐作用落入密闭空之间。 “没有这种事故的先例,也没有操作规范。 ’原油泄漏后,管道企业为了防止火灾,只派遣了企业的消防员在旁边。 但是最终消防员也牺牲了。
4在违反作业现场钻孔时不使用防爆锤
违章作业,现场处置人员未经检查暗渠内油气进行危险作业,且使用非防爆工具施工,引起油气爆炸。 ——黄毅
北京新闻记者在爆炸现场采访时,反映周边群众在爆炸前5分钟,在现场吸烟的现场维修人员用大型风镐、破碎锤等非防爆工具进行施工。
记者得到的资料显示,挖掘过程中未检测出油气混合浓度。 根据规定,填补裂缝时,采用防爆工具,维修人员也在准备。 但是,挖掘时,暗渠上的混凝土块无法打开。 于是,维修人员使用挖掘机和非防爆的破碎锤在水泥块上挖洞,引起了爆炸。
(责任: df064 )
标题:“中石化青岛爆燃认定四方有责 政府误判不知会爆炸”
地址:http://www.hkcdgz.com/xgxw/5116.html